杭州麦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然篇(下)——陆逊之后的东吴大都督

发布日期:2022-08-14 04:30    点击次数:65

三国良将系列之朱然(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朱然重大事件之七——攻打樊城

赤乌四年(241),朱然、孙伦领兵五万北伐樊城。同时还有全琮攻打芍陂,诸葛瑾、步骘攻打柤中,东吴三路伐魏,朱然是中路军。而朱然的对手,则是司马懿。

《三国志·齐王纪》载: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众拒之。

当时全琮的东路军已经被击退,诸葛瑾的西路军能否取得战果也要看樊城之战的胜负,所以关键就要看朱然与司马懿的对决。

《魏略》载:正始二年,朱然围樊城,城中守将乙修等求救甚急。

从这则史料可见,朱然最初的攻势相当猛烈,魏国守将乙俢求救“甚急”,这才使司马懿引兵来救。

《晋纪》载:宣王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杀获。

按照上述记载,司马懿领兵来到樊城前线,先以轻骑兵向朱然发起挑战,朱然缩在营寨里不敢迎战。司马懿士气上赢了一阵,然后让将士好好休整,挑选精锐作为先锋部队,摆出即将发起总攻的架势。朱然见状趁夜逃遁,司马懿发兵追杀,魏军大获全胜。

图片

考虑到《晋纪》是为晋朝写的史书,受立场影响可能对战果有所夸大,不过看来朱然确实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朱然攻打樊城除了败给司马懿,其实还有一个魏将也起到重要作用,那便是夏侯儒。

夏侯儒是夏侯尚的从弟,朱然北伐时正是夏侯儒总督荆、豫二州军事。朱然领五万大军进攻,夏侯儒一时聚集不到太多兵力,不敢跟朱然正面交锋,于是派少量部队大张旗鼓地在距离朱然六七里处来回巡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樊城内的守军看到,知道外围有援军,同时也能对朱然保持一定的牵制力。过了一个多月司马懿大军赶到,夏侯儒才一同进军作战。

这件事当然可以有两种解释,正面解释:夏侯儒在兵力不济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声援激励城内守军士气,牵制东吴军队,给司马懿争取了时间。反面解释:堂堂荆豫二州都督面对强敌不敢迎战,如此怯懦之人不配担当重任。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是明确记载于《魏略》中的,这说明对夏侯儒的表现在当时曹魏朝廷内部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只要舆论有利于夏侯儒,那就是足智多谋;舆论不利于夏侯儒,那就是临战怯懦。有趣的是,这场战役结束后,夏侯儒就被调离了岗位,征召回朝担任没什么实权的太仆,继任者则是被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太原人王昶。考虑到夏侯儒与王昶两人的身份标签,一个是曹魏宗室,一个是司马氏门徒,不得不对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佩服不已。

讲个冷笑话:朱然北伐樊城,使夏侯儒被司马懿扳倒,进而荆豫都督从皇帝宗室变成司马懿亲信,结论——朱然帮助司马懿崛起。

图片

朱然重大事件八——两战柤中

赤乌五年(242),即北伐襄阳失败的第二年,朱然再次出兵伐魏。这次朱然的目标是襄阳以西一百五十里的柤中。这里倒不是什么交通要道,甚至都不是城池,而是一片因土地肥沃而兴盛起来的聚落。

早先夷人部落首领梅敷兄弟三人带领了几万部族居住在鄢、沔二河的谷地中,这一带土地平缓肥沃,适合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在归降魏国后继续发展, 俘虏人口也越来越多,朱然就是来劫掠这块膏腴之地的。

也就是说朱然这次进攻规模不算太大,不是战略级别,只是战术级别。魏国方面蒲忠、胡质各领数千人迎战,蒲忠先抢占险要地形,打算切断朱然后路,胡质则在后方支援。

《三国志·朱然传》载: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闻问不暇收合,便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

这又是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仔细阅读会发现,朱然的将士居然“先四出”即分散到各地出击,听说魏军来临又无法迅速集结部队,自己手里居然只有八百人。这便印证了笔者前面讲的,朱然此次进攻就是来劫掠搞破坏的,不是来攻城略地的。东吴将士都分散在柤中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去抢劫了,所以无法迅速集结迎战魏军。

后面半句也很有意思,说的是魏军将领蒲忠没打赢朱然,后面的胡质也撤退了。前面说蒲忠、胡质各领数千人,且占据地形优势的情况下,朱然手里只有八百人,结果朱然却打赢了。这确实不太合理,毕竟三国的将军们并非人均张辽。

果然,裴松之注在朱然本传里引用《孙氏异同评》进行了怀疑:

“魏志承魏书,依违不说质等为然所破,而直云然退耳。”意思是魏国方面的史书记载截然相反,是朱然“退”了。退者,无论如何不能称胜利的,但诡异之处在于魏国史书也没说蒲忠、胡质胜利了,看来还是有所心虚。

综合分析,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朱然率领八百人顶住了蒲忠的进攻,随后四散劫掠的吴军将士陆续集结起来,冲破了蒲忠布置的阻碍平安回到东吴。既然没有切断吴军退路,蒲忠、胡质也就无法称胜利,而朱然也不是真的只有八百人,新闻中心至于吴军劫掠的财物,大部分应该在仓促的集结中没来得及带走,所以这次双方的战斗谁也没占到多大便宜。

赤乌九年(246),可能朱然觉得柤中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又养肥了,应该收割一波,于是再次出击。魏将李兴得知朱然已深入境内,率领马步军六千包抄朱然后路。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朱然这次加强了抢劫时的军队纪律,对魏军行动早有准备,趁夜色掩护迅速反击,在魏国地盘上打了魏军一个出其不意,大胜而还。

《汉晋春秋》载:是年,吴将朱然入柤中,斩获数千;柤中民吏万余家渡沔。司马宣王谓曹爽曰:“若便令还,必复致寇,宜权留之。”

这第二次攻打柤中朱然战果丰硕,斩杀俘虏数千人,还迫使当地官员百姓数万人逃到沔水北岸。司马懿还向曹爽建议:“如果马上让人们回到柤中,必定还会吸引东吴来犯,还是暂且把他们安置在对岸吧。”

这次朱然的战术目标圆满实现,成功破坏了曹魏在荆州的经济重镇,摧毁了一个曹魏的桑麻生产基地,迫使数万人流离失所,柤中从一片欣欣向荣变成荒芜之地。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两国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不仅在正面战场上,也在经济实力的对比上。魏吴之间在长江沿岸的互相劫掠、袭扰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了许多无人区。

无论如何,仅就战役结果而言对东吴是一场大胜,于是孙权派出使者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图片

朱然重大事件九——终为大督

赤乌十年(247),朱然被孙权任命为总揽全军的大都督。东吴官场子承父业很普遍,这并非指凭借上一辈的影响力入朝为官,而是功臣、大族的子嗣往往会直接继承父辈的职权。陆逊在世时地位超然,在东吴文武中没有可与之争锋者。可陆逊死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则要有许多人惦记了,《三国志》有明确记载,诸葛瑾之子诸葛融、步骘之子步协都已经继承了各自父亲的职权,现在他们还想更进一步。不过孙权最后还是选择了朱然。

一方面朱然在孙权年少时就陪同读书,两人是几十年的老相识,经过漫长的时间后,东吴创业老臣们已基本凋零殆尽,朱然可谓硕果仅存,孙权对朱然的感情自然远非其他人可比。另一方面朱然战功累累,不论是夷陵之战辅佐陆逊,还是镇守江陵威震魏军,朱然都称得起当世名将,论资历、军功、名望,东吴还在世的将领中没有能与朱然相提并论的人了。

《三国志·朱然传》载: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其所文采,惟施军器,余皆质素。

根据相关考证,朱然身高不到一米六五,不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属于小个子,而古代将领选拔更注重外在形象是否高大威猛,类似朱然这样的矮个将军并不多。尽管外形受限,但朱然做事一板一眼,非常自律,平日里开销也很节省,吃穿都尽量简单,省下来的钱都投入到军队中。

在作战时朱然总是亲临最前线指挥,再危急的状况也能当机立断,从来不会畏惧。不打仗的时候朱然也严格训练士兵,在营中要求士兵穿戴好装备整好队形,看上去就像随时会出征。因为朱然的营中总是这种景象,使得敌人不知道朱然什么时候会出兵,所以朱然多次凭借突袭立功。

不过朱然当上大都督时年事已高,不久便染病卧床不起,所以朱然的大都督更多是一种荣誉,他已经没有精力去指挥军队了。

赤乌十二年(249),卧床两年的朱然终于支撑不住,病情迅速加重。作为相伴几十年的同学、老友,孙权的心情也很难过焦虑。孙权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不断派使者给朱然送去药物和食物,自己则总是站在道旁张望。望见回来的使者,孙权就赶紧召过来询问朱然的情况,只要使者们来了就赏赐酒肉,出门就送布帛,只为让使者们尽心尽力,能跑得再快一点。

《三国志·朱然传》载: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然其次矣。

孙权喜欢用各种隆重到夸张的表演来彰显对手下臣子的恩典,其中有些我们通常认为是在“演”,有些则确实发自真心。包括吕蒙、凌统,他们的去世让孙权最为悲痛,朱然也是。至于为何陈寿评价朱然要稍“次”一点,笔者认为人的感情很难去进行比较,更不用说三个人之间还要搞个排名。外人怎么知道孙权的内心到底孰轻孰重呢,更何况是局外人陈寿。

图片

笔者个人认为,朱然的去世也非常让孙权伤心,只是吕蒙、凌统去世相比而言早了二十多年,那时的孙权身边还有很多老臣相伴,所以有许多可供参照的人物。朱然去世时孙权身边已经都是新一代的人物,没法做比较,而且朱然卒年六十八,相比之下英年早逝的吕蒙、凌统更让人遗憾吧。

隔了很长时间再次更新,终于把朱然的事迹讲完了。下一期又该轮到哪位东吴将领登场呢?感兴趣的话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Powered by 杭州麦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站群 © 2013-2022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