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邦来说,友谊真的是一件奢侈事!
全文共3253字 | 阅读需8分钟

刘邦是带着愤怒离开这个世界的。有两件事让他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依然是意难平。

刘邦雕像
樊哙扬言,要在刘邦百年后杀了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母子;刘邦最好的朋友燕王卢绾造反了,汉军平定叛乱的战争还在进行中。
说实话,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肯定加速了刘邦的死亡 ,尤其是卢绾造反更是在刘邦的心口狠狠地刺了一刀,刘邦强大的内心当即就缴械了。
公元前195年,汉高帝刘邦驾崩,帝国的局势依然是波谲云诡。
曾几何时,卢绾是刘邦最好的朋友,两人的父亲就是相好,经常是把酒言欢。 更神奇的是,刘邦和卢绾生于同一天,好似冥冥之中这两人就是以如此特别的方式来接续他们父辈的友谊。
从此,刘邦和卢绾就以“组合”的形式年复一年复制着同样的事情:上学、玩耍、下河摸鱼......
年轻时的刘邦有一个游侠梦,为此,他经常是仗剑天涯,去拜访王陵、张耳等各路豪杰。那些年,卢绾永远是他的崇拜者与跟随者。
甚至,有时候刘邦犯了错,在外边躲避时,卢绾也常常跟随。
这友谊,绝对是铁打的。
秦帝国统一天下后,刘邦的人生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泗水亭长。
出差,是刘邦的常态。
此时的刘邦卢绾也和众生中的你我一样,也因为工作的原因和认知的差距渐渐地不那么“黏”了。
刘邦见识过咸阳的繁华,偶遇过秦始皇出行时的盛大场景,这些都在无形中拔高了他对于事物的认知。
慢慢地,刘邦的圈子也变了,他的朋友圈都是萧何、曹参、夏侯婴等沛县当地的精英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虽然此后,刘邦喝酒的时候还会叫上卢绾一起,但卢绾明显感觉,自己已经有点融不进去了。每次喝酒,他都感觉特拧巴,表情永远都是一副尴尬的微笑,难受死了。
是的,这种场合对卢绾来说本来就是一种压力。
只有当酒局结束,卢绾去送喝大了的刘邦回家时身心才会得到放松,那时候他才对刘邦这个人有友谊的认同。
索性,卢绾后来也很少参加刘邦的场子,一心在家种地陪孩子。
是的,有些圈子不适合,就别强求自己。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三年,刘邦和卢绾之间已经渐行渐远。虽然他们依然对彼此有强烈的认同感,但工作生活的不同轨迹还是让他们有了一丝疏离。
谁也没想到,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的一把火,不仅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也彻底改写了沛县大多数人的命运。
秦二世元年九月,亡命芒砀山的刘邦被众人推举为“沛公”,全面响应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创业的浪潮又一次将刘邦和卢绾这对哥们深度绑定在了一起,卢绾以宾客的身份加入了刘邦的团队。
和刘邦的弟弟刘交一样,卢绾平常的工作也是沟通内外,传达着刘邦的一系列指示。
刘邦就国汉中之后,任命卢绾为将军;还定三秦之后,又封卢绾为长安侯;楚汉战争中, 婚礼沙画卢绾更是被拜为了太尉,汉国最高武职,三公之一。
瞧,卢绾虽然没有什么军功,但还是以光的速度在刘邦集团中迅速崛起。
而且,秦汉间有一个惯例,作为国都地区的关中是不允许封给任何人作为封地的。 可刘邦还是打破既有惯例,封了自己的好哥们卢绾为长安侯。
理解,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刘邦和卢绾是啥交情。
就算萧何和曹参这种级别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巨大的功劳才获得刘邦的信任,而卢绾却仅仅依靠友谊二字就收获了刘邦别与常人的待遇:可以随便出入刘邦的房间,经常得到刘邦的各种赏赐......
但刘邦集团是一个讲军功、摆资格、排座次的团队,每一个人的官职、爵位、经济状况都和他的功劳息息相关。
可卢绾虽然参与了刘邦创业的全过程,但他的功劳簿上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摆不上台面。
刘邦当然急。
于是,汉三年八月,刘邦派将军刘贾与卢绾一道率领两万步兵,数百骑兵去开辟敌后战场,协助彭越对项羽集团进行各种骚扰和破坏。
结果是,刘贾战功累累,与彭越一起参加了剿灭项羽的垓下之战。而卢绾因为能力有限,在这一系列大事件中,完全没有参与感。
这怎么能行?
于是,汉五年冬天,刘邦再一次派卢绾和刘贾一道去剿灭坚持抵抗的临江王共尉。
呵呵,这简直就是“送分题”,因为,在整个天下都已经归汉的情况下,临江国几乎就是汉军的囊中之物。再说,产品中心还有刘贾这员猛将的协助呢。
临江国被灭,卢绾的“成绩单”可算被刘邦包装体面。
可就这,大家依然不买账。
刘邦想封卢绾为王,众人直接就给怼回去,凭啥?
是的,刘邦能当上皇帝也是因为功劳最大又在主持分红时分配公平。 大家的反对合情合理,刘邦还真不好说什么。
汉五年七月,燕王臧荼造反,卢绾跟随刘邦亲征。在俘虏了臧荼之后,刘邦让大家商议燕王的人选。
大家用脚指头想都明白刘邦的心思。
于是,由楚王韩信领衔,上书刘邦:
“太尉长安侯卢绾,常年跟随陛下平定天下,功劳最多,应该封他为燕王。”
在刘邦以诏书的形式认可之后,卢绾交出了自己的长安国正式去燕国就任燕王。
春风得意马蹄疾,卢绾和刘家的那些子侄们一样,都吃了刘邦称帝的红利。
但卢绾毕竟不姓刘,这个硬伤也最终造成了他悲剧的结局。
汉十一年秋天,代国相国陈豨造反,刘邦亲征。作为皇帝的铁杆,卢绾也率领燕军全力协助汉军作战,并在曲逆与汉军的车骑部队联合大败叛军王黄。
在陈豨请求匈奴出兵协助的情况下,卢绾也派使者张胜出使匈奴,阻挠匈奴对陈豨的协助。
可事情就坏在张胜身上。张胜在匈奴遇见了臧荼的儿子臧衍,他忽悠张胜:
“只有陈豨还活着,燕国才能长久保存,你张胜也才能避免被汉军俘虏的命运,好好想想吧。”
于是,张胜与匈奴私下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燕国默认匈奴对陈豨的协助;以后,燕国若有危难,匈奴也得出兵协助。
卢绾察觉到事情不对之后,他直接就将张胜的家人抓捕并上书刘邦,请求诛杀张胜。
此时的卢绾对刘邦,对帝国依旧是赤心一片。
但张胜回来讲了一通道理之后,卢绾就怂了,谁说人家说的没有道理呢。
所以,张胜以及他的家人不仅没有被杀,张胜还继续在边地担任燕国联系匈奴的使者。
同时,卢绾还派出使者范齐主动联系陈豨,将自己不会与其为敌的意思告知了对方。
此时的卢绾已经犯下了两个原则性错误:作为诸侯国私自与匈奴签订协议;主动与叛军联系,并达成了一些不利于汉朝的协议。
卢绾自以为做的滴水不漏,但在樊哙俘虏了陈豨的部下时,他和陈豨的那些动作都被刘邦获悉。

樊哙雕像
此时的刘邦对卢绾其实还没有杀心,他只是让卢绾来长安将事情解释清楚就行。可卢绾哪里敢去,以生病为由回绝了刘邦。
当皇帝的特使审食其和御史大夫赵尧来调查时,卢绾依然是避而不见,他对亲信说:
“非刘氏而王,现在的异姓诸侯王就剩下我和长沙王”;
“去年春天,韩信被杀,夏天,彭越也被杀,这都是吕后那个女人的主意”。
是的,卢绾其实对自己和刘邦的关系有自信,只是,刘邦现在重病,朝廷中一切都是吕后说了算,而吕后的为人卢绾是最清楚,他真正忌惮的人实际上是吕后。
这些话传到审食其的耳中后,自然也被刘邦得知。接着,刘邦又得到张胜还活着并依旧在充当卢绾使者的消息后,他的心彻底凉透了:“卢绾真反了。”
同年同月同日生,好得穿同一条裤子的哥俩终于走到了兵戎相见的这一步。
可燕国,卢绾又怎能是皇帝刘邦的对手,燕军全面溃败。
卢绾带着家属暂时在长城下停留,他想着等刘邦病好之后亲自去长安向皇帝解释。
但他等来的却是刘邦驾崩的消息。
希望破灭,卢绾在最后望了一眼中原大地之后头也不回地将自己融进了塞外的风沙中。
这段友谊,除了唏嘘还是唏嘘。
也许,作为皇帝的刘邦追求友谊本来就是一件奢侈事。在以功利为主导的大背景下,你越在意的东西,往往会伤你越深。
刘邦拼尽全力想维护的这段友谊最后却成了加速他死亡的毒药。
没啥,因为他们关系的性质变了:刘邦与卢绾是君与臣的关系,皇帝与异姓诸侯王更是一对不可调解的矛盾。
可以肯定,卢绾即使在刘邦时期平安无事,但他绝对逃不过吕后的魔爪,因为,吕后当政时期,刘邦的儿子们基本都遭到了吕后的致命性打击。
卢绾早就看透了这点。
没办法,这个局几乎就没有解开的可能。
逃到匈奴的卢绾虽然被封为了东胡卢王,但性格软弱的他经常遭到大家的欺负,加上水土不服,卢绾很快就死在了匈奴。
汉景帝中元六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率众回归了汉朝,汉景帝封其为亚谷侯。
这是后话。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李开元《汉兴:从吕后到汉文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