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麦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王光美去世,一新疆妇女在人民大会堂痛哭:妈妈,女儿还没报答您

发布日期:2022-08-23 12:06    点击次数:127

王光美

前言

2006年10月20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王光美的追思会上,一位来自新疆建设兵团的妇女失声痛哭道:“妈妈,您的女儿来看您了!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您就去了啊!”

那么,这位来自新疆的妇女,与王光美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她为何说要报答王光美呢?

从名门千金到精打细算的国家领导人夫人

父亲是民国初年代理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母亲是富商千金,而她自己则是被称为“数学女王”的顶级学霸。

物理学界的人公认,如果她从事物理研究,攻读博士,甚至可能是杨振宁的学姐。

但是,为了革命理想,王光美放弃了她的科学梦,来到了延安,结识了令她深感敬佩的刘少奇。

1948年8月21日,王光美与刘少奇结婚。自此以后,这位从小过着优越生活的名门千金,成为了中共领导人的夫人,过起了精打细算的简朴生活。

结婚时,他们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婚房。刘少奇当时用于办公与居住的两间土墙瓦顶房,就是他们的婚房。

王光美年轻时期

新人的卧室里,除了一张大木床以及两把椅子外,就是刘少奇从延安转战出来,使用的一个写着“奇字第三号”的小书箱。

结婚当天,刘少奇还在忙工作,只是派卫士长李长友去王光美的住处,将她的行礼搬到西柏坡。

为了祝贺他们新婚,外事组的同志们充当王光美的“娘家人”,带了一个写有大家签名的粉红绸子贺幛,以及大家亲手做的蛋糕前去贺喜。

就这样,他们在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的祝福中,结为夫妻。

婚后,王光美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刘少奇政治秘书的本职工作,还从各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丈夫刘少奇。

平时,刘少奇忙工作,一般在晚上12点以后才吃晚饭。为了照顾厨师休息,王光美便主动承担起了给刘少奇做晚饭的任务。

这顿晚饭倒也很简单,通常都是午饭多做一点剩下来,王光美晚上将饭倒进锅里热一热,弄个一锅烩。

因此,王光美也被家人笑称是“烩饭厨师”。

王光美刘少奇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虽然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但他依旧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当时,刘少奇非常忙,除了出席外事活动,还要参加各种会议,批阅各种文件。

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刘少奇得了严重的肩周炎,病发时连胳膊都抬不起来,有时候甚至无法拿笔写字。

即便如此,刘少奇也没有耽误工作。

一次,刘少奇会见某个国家元首时,由于比较热情,握手的时候非常用力。回家后,刘少奇的胳膊又抬不起来了。

为了缓解疼痛,刘少奇需要接受针灸、电烤等治疗。

另外,为了缓解刘少奇的肩周炎病痛,王光美还特别为丈夫缝制了一个衬肩。

平时在家里,刘少奇最喜欢穿布衣、布鞋,吃穿用度非常节俭。一件衬衣非要穿到不能再补了,才愿意换新的。

他的随身用品,一用就是十多年,一块小手帕,即便已经磨出了洞,也不舍得让工作人员扔掉。

刘少奇穿过的衣服

因此,作为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常常要给刘少奇缝缝补补,无论是衣服还是袜子。

对于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刘少奇与王光美对孩子也要求严格,他们的孩子,常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上世纪60年代,阿富汗国王与王后访华。与刘少奇会面的时候,王后提出想要见一见刘少奇的孩子们,刘少奇爽快答应了。

但是,这件事情却让孩子们的老外婆发愁了。

她觉得孩子们的衣服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刘亭亭,所有的裤子都打着补丁。

即便是孩子最好的一条灯芯绒裤子,膝盖处也有一个三角口。

于是,长辈们就想着要去借几套搞外交仪式时献花儿童的服装。

对此,心灵手巧的王光美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她提议缝制一朵小花,贴到裤子的三角口处,掩盖缺口。

就这样,王光美利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将孩子们打扮得得非常得体大方。

在刘源的记忆里,小时候的他,最兴奋的事情之一就是父母给他买一双新球鞋。

王光美、刘少奇与孩子们合影

王光美每年只给孩子们每人买一双新鞋。但是,由于男孩子穿鞋比较费,常常还没有到规定买鞋的时候,脚上的鞋子就早已经惨不忍睹了。但他只能凑合继续穿。

当时,刘少奇与王光美的工资一共有500多块钱。虽然家里人口多,但他们都很节俭,按理说应该还能剩下一些钱。

但实际上,他们的工资几乎没什么剩余。

因为,除去孩子们每个月在学校的生活费、学杂费100元,刘少奇买烟、茶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100元、全家人的伙食费150元、保育员的40元工资,以及房租水电费40元,夫妻俩的工资本就所剩无几。

但是,刘少奇还要拿出一些钱去接济有困难的亲朋好友。

继承丈夫遗志

在做“幸福工程”工作期间,王光美谈及义卖传家文物捐款的事情时说:

“这样做,也是念及少奇的一份情。他的一生,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最后连自己的骨灰都撒了,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拿不出来呢?”

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晚年重病缠身的王光美, 俘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依旧在东奔西走,无私奉献,发挥自己最后的光和热。

刘少奇

1995年,74岁的王光美谢绝了社会上很多担任名誉职位的邀请,唯独接受“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一职。

因为,这个项目的救助对象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母亲。其宗旨是为贫困母亲治穷(小额贷款,直接到人,滚动运作。)、治病、治愚(办母亲学校扫盲,学习致富技术以及生殖保健知识。)

同样作为母亲,王光美深知一个母亲对家庭的影响之大,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王光美知道,在贫困地区,母亲付出的最多,吃的最差,劳作最辛苦,也是最需要帮助的。只要给她们一个支点,她们就能站起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因此,王光美欣然应允。而且,她还是义务打工,不拿组委会的一分工资。

起初,“幸福工程”一没有资金,二没有经验。

没钱,王光美就向全社会呼吁,希望大家行动起来,捐钱捐物,有力出力,为贫困母亲献上一份爱心。

王光美

而王光美更是带头捐款,这个项目的第一笔捐款,就来自她。

当时,与王光美住在一起的女儿因为工作原因,急需打一个国际长途电话,就用了国家为王光美配备的电话。

王光美一生廉洁奉公,自然不愿意去占公家的便宜。于是,她让女儿将这个电话登记在册,以后自己付费。

女儿自然明白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她就给母亲递上500美元,声称是昨天的电话费。

王光美清楚,这笔钱是女儿借着这个机会孝敬她的。

但是,王光美转头就将这笔钱捐给了即将成立的“幸福工程组委会”。

没有经验,王光美就不顾年老体弱,亲自深入到贫困地区考察,了解贫困母亲的生活状况。

每到一处,王光美都要走进那低矮破旧的茅草屋内,坐在硬邦邦的土炕上,亲切地拉着贫困母亲的手,对她们嘘寒问暖,看看她们吃什么,穿什么,还会将那些营养不良、又脏又瘦的小孩抱在怀里,心疼的抚摸着他们……

王光美看望贫困母亲

1995年的秋天,王光美踩着泥泞,产品中心走进陕西省大荔县豫安村贫困母亲王尚英的家里。

走进房间,王光美看到里面几乎没有家具,房子还在滴水,王尚英85岁的婆婆,生病躺在床上,气喘吁吁,身上盖着一条又脏又破的被子,散发出难闻的味道。

王光美毫不在意,非常自然的坐到床上,拉起王尚英婆婆黑黝黝的手,亲切的称呼对方为“老姐姐”,向对方详细询问家里的情况。

当老人诉苦称因为家里太穷,导致女儿都24岁了还嫁出去时,王光美笑着说道:“24岁不算大,我当年26岁才出嫁的。等‘幸福工程’帮你们过上好日子了,这么漂亮的女儿还愁找不到好婆家吗?”

王尚英的家人瞬间开心大笑。

由于过去的磨难,王光美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一到冬天就备受折磨,稍微一受凉,就咳嗽不止、呼吸困难。

但是,每当寒风吹来时,她想到的却是那些贫困地区的贫困母亲。

王光美与群众在一起

晚上,王光美会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一会儿想着那个母亲的棉衣太薄了,会冻坏的,那个母亲一家人只有一条破棉被,能扛得住这么冷的天气吗?还有那个母亲……

这些想法在她的脑海里充斥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后,王光美还要跟家里人念叨老半天。

还有一次,窗外忽然狂风大作,王光美突然站起身来,着急地说道:“陕北刮大风,某某家的房顶会被掀了的,应该去看看了……”

“幸福工程”启动的第二年,海内外各界捐来的款项以2000-3000元的小额低息贷款形式,贷到了第一批贫困母亲的手中。

这些贫困母亲利用这笔钱,开启自救。

她们有的开始养羊、有的养牛,还有的做起了豆腐生意,很快就让家庭脱离困境。

看到希望后,更多贫困母亲向“幸福工程”伸出求助之手。

此时,钱成了“幸福工程”的一件大事,王光美又开始想方设法筹钱。

一天,王光美看报纸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则拍卖玉器的消息,她立即想到了母亲给她留下来的6件明清时期的传家瓷器。

王光美

王光美兴奋极了,她立即委托拍卖公司拍卖她的传家古物。

最终,这6件传家古物以56.6万元成交。

扣除5万元手续费后,还剩51万多。王光美考虑到保姆赵淑君多年来保管这些东西不容易,特地拿出一万元给赠与她,剩下的钱全部捐给“幸福工程”。

保姆直接拒绝:“你都捐了50多万了,我要这一万块钱做什么?”

就这样,这一万块钱也被捐给了“幸福工程”。

王光美拍卖家传古物捐款的事情传出后,感动了很多人。

没多久,王光美就收到一封来自天津某监狱,13名女犯人联名写的信。

信中,13名女犯人对王光美如此高龄,还亲自主持“幸福工程”十分敬佩。而王光美的拍卖捐款事件,更是让她们感动不已。

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她们将自己平时攒下来的劳动所得凑够1300元,捐给“幸福工程”,想要为救助贫困母亲的行动出一份力。

除此以外,更多从历经磨难,依旧爱心不泯的王光美身上感受到生命至纯至美的人,也纷纷行动起来。

王光美

一位来自香港的先生慷慨解囊,向“幸福工程”捐了50万元,一位印尼的老华侨,捐了30万元。

另外,一些本就不富裕的人,也尽自己的力量,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比如,著名革命诗人萧三的夫人,捐来了老伴的稿费1858.56元。

还有一位攀枝花的老工人,捐出了口袋里仅有的8元钱。而此时,他的老伴已经身患癌症两年了。为了治病,他们已经倾家荡产……

弥留之际,依旧放不下万千贫困母亲

“幸福工程”开展三年后,王光美公布了一组数字:

累计救助母亲39800人,受惠人数多达18万人左右。组委会还向各项目点免费提供价值约230万元的治疗妇科疾病的药品。给近4万名贫困母亲做了健康检查,治疗妇科病2600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了6万人次。

早期受救助的母亲中,有人脱贫后,还不忘对其他需要帮助,但还没有得到资助的贫困母亲伸出援手。

王光美

比如,甘肃一位名叫潘冬香的贫困母亲,在北京参加表彰会时,什么都不舍得给自己买,却用发给她的500元奖金,买了20多套铅笔盒。打算回去发给村子里品学兼优的孩子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还有贵州一位名叫诸仁敏的贫困母亲,在1995年获得1000元贷款后,买了一套豆腐打浆机,通过不断钻研做豆腐的新技术,产量大幅增加,家里的小作坊,也变成了加工坊,还雇了工人工作。

仅仅几年时间,他们家就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的贫困家庭,变成了年收入万余元。家里住的房子,也从原来的15平米,变成了80平米。

与此同时,她将自己做豆腐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介绍给邻居们,帮助他们一起致富。她说:“一人富,富一户。共同富,才是路!”

在她的带领下,他们村出现了82户豆腐专业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豆腐村。也就是说,在她的帮助下,全村有几十户人家改变了命运。

王光美

斗转星移,辛苦耕作9年后,“幸福工程”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全国400多个县市建立了扶贫点,12.5万贫困母亲得到救助,惠及60万人。

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好起来的同时,王光美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了。

2006年,王光美病重在床。当女儿告诉她,她的那副“布德行善,奉献爱心”的字画拍出了20万元高价后。

病床上的王光美,挣扎着坐起身来,嘴里念叨着:“拿笔来,拿笔来……”

她是想要再写一些东西用来拍卖,然后将钱捐给“幸福工程”……只是,此时的她,由于过于虚弱,再也拿不起笔了。

病床上的王光美,依旧牵挂着“幸福工程”,担心自己离开后,这个项目不能继续做下去。

病床前的刘亭亭明白母亲的心思,她迎着母亲的目光,含泪对母亲承诺:“妈妈您放心,我会继续把‘幸福工程’做下去的……”

女儿的话让王光美十分欣慰。她颤抖着抬起双手,抱拳向女儿作揖。

王光美

王光美的这一举动,让刘亭亭心痛万分。刘亭亭流着眼泪,俯下身子抱住母亲说:“妈妈,您别这样,我承受不起……”

这一年的10月13日凌晨,王光美在北京医院病逝。

10月20日下午,“幸福工程”组委会以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王光美举行了追思会。

会上,一位来自新疆建设兵团,名叫侯银花的妇女痛哭道:“妈妈,您的女儿来看您了!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您就去了啊!”

原来,候银花一家四口,有两个人残疾。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前前后后共借了8万块钱,但依旧没治好。

后来,王光美主持的“幸福工程”项目发现了她这个不幸的家庭,给了她6头牛,还教给她技术。

王光美去世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仅仅三年时间,候银花不仅偿还了部分债务,还为家里添置了彩电,安装了电话。他们家的命运,彻底改变。

因此,候银花视王光美为母亲。同样将王光美视为母亲的,还有无数人……

遗憾的是,她们还没有来得及报答,王光美就病逝了……





Powered by 杭州麦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站群 © 2013-2022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